青藏铁路格拉段全长1142公里,其中965公里在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和最长的运营铁路,高原低压缺氧等自然环境恶劣,沿线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对入藏旅客和铁路职工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也威胁到铁路运输安全。世界上高原铁路运营卫生保障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运营期旅客和铁路从业人员慢性高原病的独立研究和探索尚属首次。

自2006年格拉段开通以来,铁科院与青藏公司、世纪坛医院、北京交通大学等相关单位,在原铁道部和国铁集团立项支持下,针对常年驻守和频繁上下高原等特殊情况,通过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研究、流行病学分析等研究与实践,揭示了高原病发生发展机理,建立了轮休轮换科学模式、适应性选拔和调离标准,研制了新型供氧设备,创立了人员健康监护、健康预警与转归保障技术,构建了高原铁路运营综合卫生保障成套体系,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课题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展了高原医学基础理论研究,揭示了慢性高原病发生发展机理,拓宽了高原医学研究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科学合理的高原铁路劳动组织体系。二是创新了高原铁路健康监护技术,研发了高原健康监护设备及系统,攻克了高原职业健康控制与处置技术难题,形成了成套高原铁路卫生技术标准体系。三是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高原铁路安全供氧技术参数,研发了一批创新型供氧设备,攻克了高原站区供氧工程技术难题,改善了高原铁路生产生活环境。本项目申请了7项发明专利,已授权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授权外观设计专利2项;取得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3项;发表论文28篇;出版专著2部。

项目成果在我国高原铁路运营中得到了全面应用,基础医学与流行病学成果为高原铁路卫生保障政策提供了依据,健康体检标准、适应性与远程监控技术应用于人员准入及动态调整筛选,轮休轮换技术应用于高原铁路劳动组织,健康转归研究为慢性高原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供氧技术应用于沿线站区工区并在那曲和日喀则地区建立绿色氧吧示范工程,保障了频繁上下高原的机务和客运从业人员、常年驻守和作业在生命禁区的铁路线路维护从业人员和进藏旅客的健康,青藏铁路运营以来无慢性高原病发生。该项目获2018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