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发布时间:2018-04-24   阅读次数:19926  

[关闭]

集团公司二十九项成果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

2018年3月31日,中国铁道学会成立40周年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致辞;铁路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同军出席会议并宣读2017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通知。老领导傅志寰、孙永福、卢春房,中南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田红旗,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张军,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中国科协副主席、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特别技术顾问、工程院院士何华武,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工程院院士凌文出席会议。

会议为获得2017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获奖代表颁奖。2017年度铁科院集团公司共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29项,主持1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参加1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获奖名单

序号 成果名称 承担
类别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获奖
等级
1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3.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5.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6.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7.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8.西南交通大学,9.中南大学,10.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11.同济大学 1.叶阳升、2.韩自力、3.蔡德钩、4.余雷、5.杨国涛、6.孙明智、7.张千里、8.魏永幸、9.崔维孝、10.赵新益、11.钱国玉、12.辛文栋、13.孙红林、14.张晓阳、15.付建斌、16.张先军、17.苏谦、18.刘建坤、19.黄直久、20.王仲锦、21.陈锋、22.闫宏业、23.李成、24.肖朝乾、25.冷景岩、26.郭建湖、27.郭增强、28.王立军、29.张建文、30.吕 菲、31.徐林荣、32.王功博、33.黄俊杰、34.王华光、35.杨怀志、36.胡广义、37.郭邵影、38.海振雄、39.王炳龙、40.刘维正 特等
2 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通信网关及互联互通技术 主持 1.北京纵横机电技术开发公司,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3.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4.动车组和机车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1.赵红卫,2.朱广超,3.闫迷军,4.李小勇,5.黄志平,6.高枫,7.张顺广,8.郑斌,9.李洋涛,10.黄根生,11.侯峰,12.李申龙,13.姚放,14.夏菲,15.孔元,16.申鹏,17.张晓晋,18.王童毅 一等
3 国家货运铁路设计列车荷载标准研究与应用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2.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1.胡所亭、2.蔡超勋、3.王丽、4.柯在田、5.苏永华、6.魏峰、7.牛斌、8.苏伟、9.赵欣欣、10.王新锐、11.于跃斌、12.张玉玲、13.江广坤、14.施威、15.任永华、16.谷牧、17.杜宝军、18.张格明、19.陶晓燕、20. 孔德艳 一等
4 高速铁路列车调度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2.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北京市华铁信息技术开发总公司 1.张 琦,2.靳 俊,3.陈 峰,4.朱少彤,5.刘大为,6.曹 玉,7.王 涛,8.闫 璐,9.黄 康,10.张 涛,11.宋鹏飞,12.张 淼,13.袁志明,14.许 伟,15.王子维,16.宋志丹,17.刘子源,18.宋晓丽,19.张芸鹏,20.苗长俊 一等
5 动车段(所)控制集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2.北京市华铁信息技术开发总公司,3.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曹桂均,2.祝建平,3.覃燕,4.靳俊,5.张华,6.程禹,7.林炳跃,8.张辉,9.闫石,10.陈建译,11.寇亚洲,12.赵刚,13.崔莹莹,14.王飞,15.孙洋,16.刘隽,17.张弘志,18.栾德杰,19.赵然,20.冯军 一等
6 高铁新型金属声屏障技术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2.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 1.水春雨,2.阮志刚,3.倪光斌,4.茹旭,5.牛斌,6.洪蔚,7.薛正,8.辛思远,9.李晓雁,10.薛强,11.董大为,12.尹京,13.郭怀勇,14.沈骏,15.苏永华,16.马爱英,17.刘烁,18.陈迎庆,19.高霞,20.吕冬梅 一等
7 动车组关键系统与重要部件统型方案研究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2.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3.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4.北京纵横机电技术开发公司,5.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6.动车组和机车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1.邵军,2.单巍,3.王悦明,4.张波,5.盛健龙,6.穆鑫,7.李瑞淳,8.吴冬华,9.张方涛,10.李秋泽,11.李国顺,12.李刚,13.沙淼,14.陶桂东,15.郭晓燕 二等
8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嵌缝防水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2.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1.李化建、2.易忠来、3.谢永江、4.江成、5.靳昊、6.王继军、7.温浩、8.谭盐宾、9.程冠之、10.龚增进、11.黄法礼、12.李林香、13.祝和权、14.冯仲伟、15.任永华 二等
9 高铁载客列车快件运输组织模式创新研究及应用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2.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 1.刘启钢,2.齐向春,3.周凌云,4.孙志刚,5.史宏,6.叶飞,7.丁小东,8.王丹竹,9.席江月,10.杨杨,11.时智星,12.朱亮,13.郑磊,14.孙文桥,15.陈诚 二等
10 铁路工程智能梁场生产管理系统研发及应用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2.郑万铁路客运专线河南有限责任公司,3.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4.武汉希萌科技有限公司 1.盛黎明,2.王同军,3.王万齐,4.刘延宏,5.马明正,6.王辉麟,7.陈亮,8.王江,9.解亚龙,10.鲍榴,11.郭歌,12.梁策,13.郝蕊,14.王志华,15.钱进 二等
11 世界铁路发展比较研究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1.常山,2.贾光智,3.郭树东,4.昌晶,5.王镠莹,6.史俊玲,7.苗蕾,8.肖增斌,9.耿枢馨,10.陈云,11.李凤玲,12.刘玉凤,13.曲云腾,14.方奕,15.马玉姣 二等
12 赣龙线高速铁路线间距等速度适应性试验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南昌铁路局,3.中南大学,4.赣龙复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5.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1.白鑫、2.胡华锋、3.詹志文、4.龚增进、5.洪军、6.郭海满、7.熊小慧、8.王立乾、9.王峰、10.林维、11.程爱君、12.何德华、13.韩春明、14.翁建辉、15.陈厚嫦 二等
13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持 1.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 1.杨宏图、2.姚建伟、3.白鑫、4.许聪、5.王峰、6.娄序淳、7.魏亚辉、8.晏兆晋、9.赵鑫、10.刘春雨、11.冯仲伟、12.朱梅、13.陈东生、14.左自辉、15.禹志阳 二等
14 铁路主数据管理平台研发及应用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2.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 1.李平,2.王启东,3.马建军,4.刘忠东,5.史天运,6.马小宁,7.谢甲旭,8.邹丹,9.刘彦军,10.杨连报,11.刘艺飞,12.刘军,13.吴艳华,14.王普,15.沈海燕 二等
15 大型养路机械防碰撞技术研究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1.王发灯、2.徐其瑞、3.高春雷、4.周佳亮、5.徐济松、6.何国华、7.程锋、8.金玮、9.张锐、10.吴和山 三等
16 严寒/高寒地区CRTSⅠ型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研发与应用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2.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3.哈齐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4.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5.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1.李海燕,2.邵丕彦,3.王涛,4.吴韶亮,5.刘鑫,6.李洪刚,7.赵世运,8.董宏伟,9.林立新,10.刘子科 三等
17 铁路桥梁静载试验自动控制装置的研制 主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1.姜会增,2.刘越,3.孙金更,4.李世林,5.傅青喜,6.周用贵,7.吴俊,8.秦宝和,9.曲云腾,10.陈晓东 三等
18 戈壁大风区高速铁路防风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 参加 1.乌鲁木齐铁路局,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3.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4.兰新铁路新疆有限公司,5.中南大学,6.西南交通大学,7.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1.拉有玉、2.叶阳升、3.田红旗、4.王争鸣、5.朱力争、6.潘新先、7.钱征宇、8.侯福国、9.胡华锋、10.邢斌、11.龚增进、12.黄双林、13.杜绍军、14.葛春庚、15.韩英、16.张学伏、17.于卫东、18.王峰、19.王效有、20.刘磊、21.王正邦、22.杨明智、23.廖海黎、24.杨斌、25.刘再民、26.谯泽诊、27.李鲲、28.马超锋、29.张乘波、30.吴宁、31.何涛、32.张峰、33.马西章、34.葛盛昌、35.刘改红、36.何德华、37.鲁寨军、38.付连著、39.朱昌岳、40.刘永进 特等
19 C80E(H、F)型通用敞车 参加 1.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3.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4.北京交通大学,5.西南交通大学,6.大连交通大学,7.同济大学,8.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1.于跃斌,2.王春山,3.李 福,4.穆 鑫,5.张 宇,6.张振翔,7.李 华,8.张志彬,9.宋宗莹,10.程 伟,11.秦天宫,12.魏鸿亮,13.吴天园,14.姜 成,15.韩俊峰,16.王军松,17.贺茂盛,18.关晓丽,19.沈京哲,20.汪明栋 一等
20 30t轴重条件下既有重载铁路工务设备强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参加 1.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1、贾晋中、2.叶阳升、3.张格明、4.孟宪洪、5.马战国、6杜彬、7.胡所亭、8.郄录朝、9.王树国、10.苏永华、11.付兵先、12.陈锋、13.柯在田、14.韩自力、15.黄立军、16.尹成雯、17.李保龙、18.李伟、19.谷牧、20.葛凯 一等
21 信号设备一体化智能健康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参加 1.北京交通大学,2.四川网达科技有限公司,3.西安理工大学,4.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5.北京交大创新科技中心 1.曹源,2.谢国,3.蔡伯根,4.李 鹍,5.黑新宏,6.蒋大旺,7.贺昌寿,8.尤 刚,9.杨 锐,10.潘长清,11.崔 勇,12.马维纲,13.陈 维,14.邓永亮,15.肖建军,16.孙 超,17.刘 江,18.李 鹏,19.陆德彪,20.姜 维 一等
22 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设计规范 参加 1.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1.王芳,2.吴歆彦,3.周宇晖,4.魏炼,5.李雪,6.李莉,7.尹福康,8.屈毅,9.冯磊,10.梁轶群,11.蔺伟,12.石杰,13.张驰,14.张羽白,15.庞萌萌 二等
23 运能释放后区际通道与集疏运系统能力优化配置研究 参加 1.北京交通大学,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3.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4.西南交通大学,5.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6.郑州铁路局 1.何世伟,2.赵海宽,3.林柏梁,4.王涛,5.彭其渊,6.聂英杰,7.张海涛,8.李玉旦,9.陈杰,10.徐利民,11.朱广劼,12.汤奇志,13.刘俊,14.宋锴,15.张文塔 二等
24 桥梁洪水灾害防控理论与技术 参加 1.北京交通大学,2.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3.哈尔滨铁路局,4.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5.同济大学,6.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1.齐梅兰、2.苏伟、3.季文玉、4.陈启刚、5.华鹏年、6.梁发云、7.刘旭明、8.文永奎、9.孙宗磊、10.井旭东、11.李金钊、12.郭辉、13.郐艳荣、14.卢文良、15.严晓东 二等
25 高速铁路道岔服役状态综合监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参加 1.西南交通大学,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3.四川西南交大铁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4.武汉铁路局 1.王平,2.王树国,3.王鹏翔,4.肖杰灵,5.徐井芒,6.秦大勇,7.钱坤,8.赵才友,9.陈嵘,10.赵平,11.侯运华,12.寇东华,13.王猛,14.梁维海,15.满毅 二等
26 空气源热泵(R404A)超低环境温度下在铁路沿线建筑供热中的应用研究 参加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呼和浩特铁路局 1.李晓雁,2. 水春雨,3.王振杰,4.刘荣浩,5.晏耐生,6.常鑫,7. 柳江,8.周敬博,9.武智勇,10.洪蔚 三等
27 动车组高级修错峰维修计划研究 参加 1.上海铁路局,2.北京交通大学,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4.上海杰之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张伟,2.林柏梁,3.王辉,4.张锦,5.叶丹,6.朱晓宁,7.田亚明,8.张旭辉,9.武建平,10.王忠凯 三等
28 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 参加 1.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2.北京交通大学,3.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4.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5.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1.郭玉华,2.温克学,3.韩伯领,4.王俊峰,5.李佳峰,6.吴明友,7.聂英杰,8.王哲浩,9.张晓东,10.唐劲松 三等
29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信息管理系统 参加 1.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2.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4.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1.史克臣,2.何志军,3.肖颂新,4.陈亮,5.刘俊飞,6.王万齐,7.程 岩,8.路宏伟,9.阎丽斌,10.梁 策 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