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4-09-12   阅读次数:878  

[关闭]

岩土工程高端学术论坛在铁科院举办

院士聚首、专家云集,9月7日—8日,“周镜院士百岁寿辰座谈会暨岩土工程高端学术论坛”在铁科院集团公司举办,致敬科学家精神,探讨前沿技术,共享开放合作共赢,共推岩土工程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大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铁科院集团公司、高速铁路轨道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协办。

特邀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龚晓南作《关于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发展的思考》的特邀报告,系统阐述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领域的定义、发展阶段、研究重点及未来展望。报告回顾了土力学的诞生与发展,强调土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为从事岩土工程的学者和工程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首席科学家陈云敏作《高速铁路路基运行维护的两个问题》的特邀报告。报告针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翻浆冒泥、有砟轨道道床累积沉降两大关键问题,探明路基翻浆冒泥、道床累积沉降的发生机理,提出采用高聚物注浆治理翻浆冒泥、土工格栅加固道床控制沉降的技术举措,试验验证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高铁路基运行期维护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汉龙作《生物建造体系与展望》的特邀报告。探讨生物建造技术的背景、内涵及其应用场景,提出在土木工程中利用生物材料和生物过程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思路。报告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矿化、植物加筋和仿生建筑等技术的工程应用,生物建造技术有望在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新路径。

中国铁道建设协会理事长王同军作《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智能建造创新实践与展望》的特邀报告。系统总结高铁路基工程的技术发展趋势及智能建造的体系架构,详细阐述高铁路基工程智能勘察、设计、施工、建管等创新实践。智能施工技术提升了地基处理、路基填筑、边坡防护与附属设施建造的效率与质量。高铁路基工程将继续深化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技术研发应用,推动设计、施工与运维的深度融合,助力铁路建设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主旨报告

天津大学副校长郑刚作题为《岩土工程变形主动控制及整体安全控制》,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卫东作题为《软土地基历史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关键技术与应用》,长安大学教授谢永利作题为《基于补偿性原理的超轻桩复合地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刘松玉作题为《基于CPTU原位测试的高速铁路与隧道地基处理设计及其变形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士嘉书院院长姚仰平作题为《“锅盖效应”的创新发展》,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作题为《吹填流泥真空预压固结机理及高效处理技术》,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院长高玉峰作题为《高山峡谷边坡地震滑动全过程评价方法及三维加固技术》,清华大学教授张建红作题为《深层施工扰动下地下结构变形破坏机制》,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洪开荣作题为《关于隧道工程一些问题的再思考》,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凌贤长作题为《严寒区铁路路基冻土问题与防冻害新材料技术》的主旨报告,精彩纷呈,展示了岩土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参观国家铁道试验中心

9月8日,参加大会的专家和学者走进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兴致勃勃参观高速铁路轨道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结构实验室(道岔实验室)、铁路基础设施检测实验室,并登乘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高速铁路轨道系统
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结构实验室
(道岔实验室)

高速铁路轨道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道岔实验室总建筑面积7098平方米,主要包括环境与荷载耦合实验单元、部件加载实验单元、滚动磨耗实验单元、组装部件移动加载单元和实尺道岔实验单元。

其中,环境与荷载耦合实验单元可模拟不同自然环境,考察轨道结构部件及材料的耐久性、适应性;部件加载实验单元可对不同类型钢轨、扣件部件及组装系统、轨枕等部件开展实验;滚动磨耗实验单元可针对钢轨、尖轨、心轨、辙叉等道岔关键部件开展往复或单向滚动磨耗实验,为岔区平顺性、轮轨接触状态、型面匹配等方面研究提供支撑,综合实验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组装部件移动加载单元实验槽内可铺设各类型的实尺道岔及其他轨道结构,实现不同区域荷载实验;实尺道岔实验单元可开展道岔区轮轨关系实验、岔区轨道刚度实验、道岔结构冲击振动特性实验、岔区和心轨转换实验和转辙机性能实验等。

铁路基础设施检测实验室

铁路基础设施检测实验室占地13000平方米。实验室由标定库和标定线组成,包含有工务、电务、供电专业的5个专业实验室和5条标定线/段,是铁科院面向铁路基础设施安全,在铁路基础设施检测领域开展技术研究、校准评定、维护维修、交流培训的重要试验基地。

拥有3.9km标定试验线,结合环行铁道试验线可实现检测系统最高速度200km/h的动态试验;20余种先进专业试验装备,可为工务、电务和供电专业检测监测系统提供动态模拟试验环境;拥有动车组、客车和轨道车等多种移动测试平台,可实现检测系统动态搭载试验;拥有整车作业平台及装备,具备3列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或24辆检测车)同时作业的能力,依托实验室年均完成全路700余套检测系统的合格评定。铁路基础设施检测实验室是动态检测系统量值溯源,提升检测装备质量的重要平台。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以动车组为平台,集成专用检测系统,具备对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工电供基础设施以及轮轨力、车辆动态响应、弓网动态作用实时动态检测功能,是保障高铁安全运营的重要技术装备。

目前投入运用高速综合检测列车16列,最高检测速度385km/h,承担了我国所有运营高铁周期性检测、新建高铁联调联试、综合科研试验等工作,年检测里程逾260万公里。综合运用大数据、智能计算等新技术,对检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功能验证、状态评价和安全预警,为精准维修和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铁科院自主研发了时速400公里综合检测系统,最高试验速度达到453km/h,新增30余项检测参数,构建时空二元基准同步机制,创新车地协同自动化检测模式,大幅提升检测数据智能化处理能力。新一代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的服役将为时速400 公里高铁安全运营提供坚实保障,为构建现代化铁路安全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本次大会,院士、专家、学者以及青年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周镜院士的百岁寿辰,并围绕岩土工程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呈现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展示了岩土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这既是岩土工程领域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也是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创新活动。铁科院集团公司将始终秉承开放共享共赢理念,不断加强与行业各相关方面的交流合作,深化铁路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化应用,持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