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4-11-20   阅读次数:1028  

[关闭]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颁奖,他们登上领奖台

11月15日,第十七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暨第二届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郭竹学,国家铁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安路生出席大会。国铁集团党组副书记宋修德主持颁奖大会。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钱铭主持论坛。

本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最高奖3名、创新团队奖10个、成就奖41名、青年奖90名。铁科院集团公司5人荣获成就奖、8人荣获青年奖,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大数据智能分析团队、12306网体验提升创新团队荣获创新团队奖。

詹天佑成就奖

铁科院机辆所研究员
曹宏发

长期从事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主持研制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在机车车辆检修技术研究、提升产品可靠性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科技部、国铁集团重大课题,曾获詹天佑青年奖、贡献奖,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铁科院基础所研究员
刘金朝

攻克从高频宽带响应信号中自适应提取轨道亚毫米周期性不平顺的难题,创新提出利用轴箱加速度诊断轨道短波病害的方法和指标轨道冲击指数和钢轨波磨指数,实现时速350公里等速检测下焊接接头不良、表面擦伤、波磨等轨道短波病害的在线快速识别,纳入高速铁路线路维修规则。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工务专业带头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一等奖3项,获第十届茅以升科技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奖。

铁科院信息所研究员
贾光智

长期从事铁路改革、科技创新、经营管理等领域战略与政策研究、国外铁路综合情报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40多项省部级项目和大量决策咨询报告,参与完成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三年行动方案、系列铁路科技创新五年规划、交通强国发展战略、国外铁路改革及铁路体制机制改革研究等工作。研究成果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铁科院电子所研究员
王明哲

长期从事铁路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工作,围绕铁路客运管理、客票发售、运输调度、电子支付等业务领域,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智能客站系统设计研发、超大规模交易处理技术攻关、复杂系统协同联动、智能服务装备研制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和应用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青年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茅以升铁道科技奖、茅以升青年科技创新奖、原铁路总公司建功立业先进个人、国铁集团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詹天佑青年奖

铁科院电子所研究员
封博卿

主要从事铁路时空信息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工作,牵头设计、研发铁路地理信息平台和铁路北斗应用服务平台,成果服务90余项国铁集团和铁路局业务系统。综合利用地理信息,卫星定位技术,在高速铁路资产运维管理、铁路安全应急、运输能力分析等业务场景进行应用探索实践,多项研究在铁路行业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参编国铁集团标准6项,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

铁科院标准所副研究员
于冰

主要从事我国铁路标准国际化工作,负责对接联络ISO、UIC等相关国际组织,担任ISO/TC269主席顾问组成员、国际工作组秘书等职务,主持参与编制国际标准20余项,推动我国优势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为促进铁路标准化交流与合作做出贡献。曾获我国铁路首个ISO卓越贡献奖,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

铁科院通号所副研究员
张淼

主要从事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理论技术研究及应用工作,为提升我国铁路列车系统技术装备水平贡献力量。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或参编规范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相关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项。

铁科院铁建所副研究员
闫子权

主要从事钢轨扣件系统研发和轮轨关系基础领域研究等工作,提出的科学问题“如何探明更高速度轮轨系统耦合机理及能力场分布特征?”入选中国科协2023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主持与主研相关科研项目3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25项,参编标准12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

铁科院科信部副研究员
郭悦

长期从事铁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研究,组织智能高铁、数字铁路等总体规划编制,推进京张高铁、京沪高铁、成渝中线等智能化技术攻关、建设实施等工作。主持/参与科技部、国铁集团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

铁科院运经所副研究员
叶飞

主要从事铁路货运场站智能化领域研究工作,在铁路货车装载状态图像采集、切割、识别等方面形成多项创新成果,研发的铁路货车装载状态标准图像智能识别装置在全路推广应用。主持参加省部级课题、局级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0项。被授予2023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称号。

铁科院金化所副研究员
梁旭

主要从事钢轨材质、伤损、养修技术研究工作,在新材质、新廓形钢轨研发与应用,钢轨伤损的机理、评估、整治,钢轨打磨、延寿与全寿命管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并推广应用。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6项,编制规范5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

铁科院机辆所副研究员
曾一鸣

主要长期从事动车组和货车总体技术、标准和试验研究工作,以及动车组和货车设计定型和新技术科研管理、CR450科技创新工程等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7项,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创新团队奖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大数据智能分析团队

集铁路基础设施检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数模双驱应用为一体的多学科人才团队。首次构建铁路基础设施检测数据管理分析服务体系架构,分析效率提升80%;创新提出高铁基础设施缺陷多模态智能识别方法,近3年累计预警缺陷千余处,准确率80%以上;突破基于人工智能理论的铁路基础设施图像智能分析算法,成果运用于18个路局和北京、广州等城轨领域。编制标准17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发表论文223篇,其中SCI/EI 84篇;获发明专利54项。

12306网体验提升创新团队

锚定“服务旅客美好出行”目标,攻克铁路电子客票关键技术,研制成套智能票务装备,建成中老铁路和雅万高铁票务系统,搭建铁公联运、空铁联运服务平台,研发恶意抢票行为风险防控系统,升级候补购票需求处理能力、推出学生和务工人员专区购票、出行需求预填和购票提醒等多项新功能,大幅提升铁路旅客出行体验,有效维护公平公正的购票秩序和广大旅客的切身权益,不断推动中国铁路客运实现旅客服务智慧化、业务管理数字化、综合出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组织建设和能力提升,现有成员364人,平均年龄37.2岁,博士19人,硕士140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物8名、专业带头人11名,是一支作风严谨、技术全面、业务精湛、研用并举的科技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