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0 阅读次数:182
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丨王继军:三十载轨道耕耘 支撑中国高铁行稳致远
日前,2024年首都劳动奖状、奖章和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名单发布,铁科院集团公司铁建所总工程师、研究员王继军荣获“首都劳动奖章”。现如今运行的高铁上一杯水滴水不洒、硬币直立不倒,一个个惊叹都是得益于从京津高铁开始我们自主创新的无砟轨道技术,作为耕耘轨道领域三十载、实现无砟轨道自主化的王继军,用自己的科研创新助力中国高铁行稳致远。
咬定青山不放松,他主持完成系列无砟轨道综合试验研究,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我国高铁无砟轨道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指导和科学依据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无砟轨道研究,在前期近50年研究实践基础上,2004年,我国在设计时速200公里的遂渝铁路铺设13.2公里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王继军主持开展“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关键技术试验研究”。
去遂渝线之前,王继军带领团队已经掌握了板式无砟轨道的服役性能。那是2006年11月,秦沈客专开展时速250公里提速试验。11月底的东北,晚上已经非常寒冷,王继军带领团队完成跨兴闫公路特大桥上伸缩调节器试验,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狗河桥测试板式无砟轨道动力性能。布测点、调设备、采数据,从白天到晚上,冷风吹的手指发麻、浑身发抖,大家为了拿到试验数据,与寒冷比拼意志,用精神照亮夜晚。经过共同努力,成功采集到试验数据,掌握了运营近5年的板式无砟轨道服役性能,为后期新型无砟轨道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秦沈客专提速试验结束后,王继军就带领团队马上奔赴重庆,开展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工作。这是我国首条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从无到有,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研究实现了零的突破,其性能评估对于我国大规模应用无砟轨道具有重要意义。刚领略东北寒风的凛冽,又开始体验西南大地的湿潮,再加上跨越两千多公里的连轴转,团队一些同事出现不适症状,对试验整体安排产生一定影响。
王继军始终冲在最前面,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顺利完成测点布置、数据采集等工作。通过遂渝线无砟轨道结构试验研究,系统形成不同下部基础上时速200公里级无砟轨道设计和施工成套技术,获得不同基础上不同无砟轨道结构及扣件的动力性能参数,成果填补我国路基上铺设无砟轨道、与轨道电路适应性等多项技术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规模应用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项目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王继军还牵头承担京沪、京广、京津、郑徐等20余条线路实车动态测试及长期监测研究工作,构建了复杂环境条件下无砟轨道技术参数体系,研究成果支撑我国《高速铁路设计规范》《铁路轨道设计规范》等系列标准编制,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大规模应用和安全运营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不畏浮云遮望眼,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标准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我国一举成为高铁无砟轨道系统原创国
21世纪初,为适应高速铁路初期建设需求,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无砟轨道技术基础上,开展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技术再创新研究,相继研发CRTSⅠ、CRTSⅡ型板式及双块式无砟轨道系统,但存在现浇道床开裂、沥青砂浆充填层与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寿命不匹配、连续结构温度变形等问题,并在我国铁路“走出去”过程中受到相关知识产权的制约。
围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系统”的研发任务,王继军一干就是十来个年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十年磨剑竞勇先。目前,新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应用于京沈、京雄等40余条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万公里,并以此为平台在济郑高铁成功实现单列时速435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试验速度世界纪录,证明了新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支撑时速400公里以上速度运营的坚强实力。
长空泼墨写辉穹,他牵头构建我国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我国铁路技术标准国际化,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铁路标准领域话语权
从开展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关键技术研究,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无砟轨道系统研制成功并投用,再到属于中国铁路的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王继军接过铁科前辈的接力棒,砥砺奋斗。他负责编制GB/T 38695《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技术条件》、TB/T 3579《无砟轨道轨道板 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等10余项国家和铁路行业标准,涉及无砟轨道设计、施工工艺、检验检测、质量标准等多个方面,构建起我国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
积极服务中国铁路“走出去”。王继军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基础设施分委会秘书长,持续推动我国专家主持开展“钢轨焊接”“轨道质量评估”“轨道基础”“铁路道岔”等6个工作组国际标准的编制,为奠定我国在铁路工务国际标准领域的主导地位提供支撑。担任“无砟轨道系统”工作组ISO/TC269/SC1/WG9召集人,主持制定“Railway Infrastructure—Ballastless track”系列国际标准,让中国铁路标准闪耀世界舞台,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乘风破浪万里航,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他亲率监理咨询团队和工务工程技术支撑团队远赴印尼,为雅万高铁建设运营保驾护航
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的“第一单”,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王继军是最早一批赴印尼开展雅万高铁建设相关工作的铁路人。自2016年起,他带领团队执行雅万高铁项目监理咨询工作,坚持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组织实施巡视检查、图纸强审、试验检测、缺陷整改、计量支付等工作,为雅万高铁建设运营保驾护航。
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积极开展高性能混凝土制备及施工技术、无砟轨道结构优化、钢筋本地化、简支梁静载试验等研究工作,解决了印尼没有高性能混凝土和标准钢筋的难题,实现了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材料本地化。
2022年是雅万高铁建设关键一年,项目参建各方都在为建成通车尽最大努力。轨道工程施工现场工期紧、任务重,大家还要与高发病毒、蛇虫鼠蚁作斗争,可能蚊子的一口叮咬就带来致命危险。王继军带领无砟轨道技术团队毅然奔赴印尼建设一线,指导无砟轨道施工,监督施工质量。期间不慎染病仍不下火线,积极发挥“定盘星”作用,团结大家更好地拧成一股绳,保障了无砟轨道施工顺利、高质量完成。
王继军回忆说:“海外项目面临着法律、宗教、文化、气候等诸多方面障碍,但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都克服了。”这条在爪哇岛上跋山涉水的“钢铁巨龙”,擦亮了中国高铁的金色名片,成为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也留下了王继军和团队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高铁轨道技术走出国门的辛勤汗水和奋斗足迹。
翻山越岭、通江达海,王继军以科技为笔,以智慧为墨,在中国铁路轨道发展史上辛勤书写。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他将不断探索、创新,秉持合作与担当,同科研团队一道,持续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为构建世界领先的中国高铁技术体系,推进铁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